世界合唱理事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
世界合唱理事会(合唱奥林匹克理事会)是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最高国际专业咨询顾问委员会,致力于与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一起在“世界合唱运动”的旗帜下,为世界合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进言献策,并为实现“让世界人民一起唱”的“世界合唱运动”理念而作出贡献。由超过83个国家的知名的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世界合唱理事会,是合唱领域全球覆盖面最广的专门机构。理事会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为“世界合唱理事大会”,通常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合唱比赛”期间举行,通过每次主题鲜明的代表大会,理事会将对当今世界的合唱发展水平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进行研讨- 报告 – 评估 – 提案 – 形成决议和会议报告提交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除此之外,常规性的专业峰会,论坛、大师班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坊与学术交流等也是世界合唱理事会开展频繁并卓有成效的活动。
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作为“世界合唱运动”——世界合唱比赛(合唱奥林匹克)以及系列国际合唱赛事音乐节庆的发起人,组织者,与世界合唱理事会各国代表成员之间建立着十分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通过每月期刊“回声”,世界合唱理事会跨越时空与地域局限的全球合唱互联网的广泛交流,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由之包围的合唱世界成为了一个自由、平等、友爱、团结的国际和谐大家庭。理事会中的成员代表经常性的参加由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并承担评委和其他专业指导的工作。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与世界合唱理事会通过密切而模范的互动与合作交流,不断地在各类型的合唱音乐比赛节庆活动中获得新的灵感,创造惊喜和佳绩。世界合唱理事会将努力通过“世界合唱运动”系列赛事节庆活动,继续发展新概念,为国际文化交流事业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世界合唱理事会是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运动”最有力的专业质量保证。在引导和建设世界合唱音乐领域的新秩序以及合唱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超越政治、种族、信仰和文化界限的和平世界与美好生活,是可以通过“世界合唱运动”去实现的!

冈特·铁驰(德国)主席
一切都始于1990年,1946年出生的冈特.铁驰先生,一个充满热情的合唱歌手,创立了这个协会——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 住在“德国歌城”(位于吉恩附近的波荷海姆)的他深信:“在唱诗班里歌唱是可以用其所传达的热情来创造和平的!在国际层面上为合唱歌手提供一场吸引人的国际级别比赛,那他们的音乐将在他们的国家之间建立一座跨越国界的桥梁。”
冈特 铁驰以前的工作是经商、IT和税务顾问,这让他与全欧洲的人都有了一定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建立了新成立协会的网络,使其在国际层面上创造出新颖的合唱赛事活动。
1988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首届国际合唱比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起点。从一开始,冈特.铁驰先生就相信自己想法的力量,合唱能够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桥梁,并将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合唱热情的连接因素,它可以消除偏见,使友谊跨越国界,创造出一种活跃而和平的团体,超越音乐,对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都没有任何限制。
冈特.铁驰先生和他国际经验丰富的团队将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合唱活动发展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系列文化活动。“奥林匹克合唱团”的理念,基于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运动会,在2000年取得了一项杰出的国际成就。这场以“世界合唱比赛”闻名于世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合唱活动,并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直到2012年奥地利、韩国、德国、中国和美国停止了这一独特活动的举办。
2012年在美国辛辛那提举行的世界合唱比赛是迄今为止最激动人心的比赛。 2014年7月,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团队和世界合唱比赛的参赛者们将在拉脱维亚的里加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这个国家有一个优秀的合唱传统,截止到2014年初的报名人数:大约470个唱诗班将加入这个活动,将举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合唱比赛,把里加变成全球合唱音乐的中心。
随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他的坚定的承诺,冈特.铁驰先生在25年的时间里将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发展成为了关于国际合唱赛事活动的首选平台。它的比赛和节日在艺术水平和专业的活动组织方面是世界级标准。 支持国际合唱音乐全面推广的有来自个城市,各省,各部委和省级政府的大约7000支合唱队伍,来自app软件的两万多名歌者,以及100个加入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国家。由于颇受欢迎,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将迎来2014年底的150周年活动。
冈特.铁驰先生因其长期参与而获得无数奖项和殊荣,不仅仅限于音乐领域,还有例如德国体育援助基金会董事会成员等。代表着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他于2006年获得了欧洲文化奖(KULTURPREIS EUROPA)。2009年7月,他在国际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文化承诺为他赢得了一项特殊的荣誉:作为欧洲人,他第一个被中国南方港口厦门(4,600万公民)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这个奖项在中国被认为是一项很有声望的奖项,也暗示着冈特.铁驰先生的殊荣,尤其对于中德关系的支持方面。
他还回顾了各组织、国际合唱团体和政府机构授予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会员资质。2012年4月,冈特 铁驰被Joachim Gauck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作为“文化志愿大使”。2012年12月,这一荣誉由黑塞总理沃尔克·布菲尔在威斯巴登州总理府举行的仪式授予。

克里斯蒂安·荣额仁(瑞典)名誉主席
- 纪念 -
克里斯蒂安·荣额仁)出生于1942年。 他在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音乐和神学。多年来,他在瑞典国家广播公司的音乐部门工作,负责音乐的演出和节目的录制。
自从他们的基金会(1965年和1974年)成立以来,他就是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德里加尔(Adolf Fredrik)合唱团的指挥。 他是瑞典合唱指挥协会(1986-1998)的首任主席,同时也是瑞典合唱组织联合委员会(KORSAM,1997-2004)的主席。从1997年到1999年,他曾为国际合唱音乐联盟IFCM工作,担任1997-1999年的秘书长,并担任联络官(一直到2005年)。
他是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艺术总监和世界合唱比赛的艺术总监。 由于他作为合唱指挥大师在世界各地参加研讨会和工作坊,并在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研讨会,自2003年起这个瑞典人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瓦尔特·谢尔博士(德国) 名誉主席
- 纪念 -
德国前总统
Walter Scheel (瓦尔特.谢尔)1919年7月8日出生于索林根。
瓦尔特·谢尔于1946年加入自由民主党,1950 - 1953年成为北莱茵州议会的成员。1953年到1974年,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一员,期间在1969 - 1969年担任联邦议院副议长。1958到1961年谢尔也曾在欧洲议会工作过。
1961年,瓦尔特·谢尔作为经济合作部长首次担任政府职务。 1968年,谢尔被自由民主党国会选举为该党的主席。在这一立场上,他致力于为自由党员提供一个新政策,从而向社会民主党开放,为未来的执政联盟奠定了基础。
1969年至1974年,在威利·布兰特·谢勒的领导下,宣布了谢尔任联邦副总理兼联邦外交部长的职务。1971年Scheel作为德国第一位外交部长访问以色列。一年后,他开始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974年5月,谢尔被选为第四届联邦总统。他将政党和政府的职能移交给汉斯·迪特里希·根舍,并担任联邦总统直至1979年。在他的任务授权之后,谢尔仍然保持政治上的活跃,并参与了许多荣誉性的任命和董事会。
瓦尔特·谢尔于1977年获得亚琛市的卡尔奖。该市为他的“在欧洲共同体中负责任的合作以及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巩固和发展欧洲国家间的合作”表示敬意。2016年瓦尔特·谢尔去世。
冈特•铁驰(德国)主席
克里斯蒂安•荣额仁(瑞典)副主席
瓦尔特•谢尔 博士(德国)名誉主席
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指定理事会其中一些成员组成顾问团。INTERKULTUR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借此可小范围地与理事会成员进行更常规的沟通交流。
顾问团由以下成员组成,代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

Alejandro Daniel Garavano (阿根廷)
指挥家,教授, 作曲家
- ALACC(拉丁美洲合唱协会)副主席,OFADAC(阿根廷合唱活动组织联合会)以及ADICORA(阿根廷合唱指挥协会)的创始人
- 中投基金会主席,Trelew国际合唱大赛的组织人(1993 - 2013年),POLYFOLLIA音乐节艺术委员会的成员(法国,2003 - 2014)
- “ESTUDIO CHORAL TRELEW”室内合唱团和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许多其他合唱团的指挥
- 世界各地许多节日和比赛的评委、讲师和评估老师

孟大鹏 (中国)
指挥家,讲师,评委
- 中国童声合唱委员会主席
-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
- 1983年中国广播儿童合唱团(中国国家广播)主任
- 自2008年以来担任世界合唱比赛的评委

Branko Stark (克罗地亚)
Branko Stark(1954年),作曲家,合唱指挥和声乐老师,是斯普利特 - 克罗地亚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主教声乐技巧,歌唱和声音的演绎。他撰写了200多篇作品,获得无数奖项。
他的专长是声音的理论和在这个主题上发表的科学教育研究及作品。 他为全球合唱指挥和歌者们举办研讨会,大师讲座和工作坊(阿根廷,中国,斯洛维尼亚,丹麦,法国,英国,马耳他,美国,韩国,南非,伊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香港,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拉脱维亚,俄罗斯,捷克共和国,西班牙)。
Stark先生还是许多国际合唱比赛(德国,奥地利,克罗地亚,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拉脱维亚,意大利,捷克共和国,斯里兰卡,韩国)的重要评委。
他是克罗地亚合唱指挥协会的主席,声乐学院的领导人,世界合唱比赛的国际理事会成员。

Steen Lindholm (丹麦)
- 合唱和管弦乐指挥,教堂音乐总监,风琴手
- 在世界各地提供大师课程和工作坊
- 多个欧洲电台合唱团和合唱节的客席指挥
- 哥本哈根音乐会协会艺术总监
- 八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合唱比赛的评审团成员

Maria Emma Meligopoulou (希腊)
马其顿大学音乐艺术与科学学院合唱团主任兼合唱指挥系主
创始人-艺术总监-Ss指挥。Cyril&Methodios合唱组织,希腊萨洛尼卡
塞萨洛尼基音乐厅少年儿童合唱节艺术总监
教材《Introduction to Choral Praxis》、乐谱和合唱方法教科书的作者,由 Papagrigoriou - Nakas 出版社出版,雅典
世界各地许多节日和比赛的裁判,讲师和临床医生

Aida Swenson (印度尼西亚)
Aida Swenson是印度尼西亚合唱音乐发展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印度尼西亚儿童和青年合唱团—— Cordana的创始人和指挥,该合唱团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奖项,并被邀请到世界各大城市演出。
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的毕业生,以及音乐评估的热衷者,Aida Swenson举办了许多研讨会,并且裁决着国内外许多的活动。她作为评审员的活动包括在美国、英国、德国、越南和新加坡。
Aida Swenson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印度尼西亚创造和领导合唱团,举办大师班和合唱指挥培训。 然而,她努力专注的大多是合唱现场评估的活动,但不局限。 她的专业活动包括:印度尼西亚世界合唱比赛理事会成员; 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比赛咨询会成员; 印度尼西亚合唱音乐发展基金会主席;教会音乐基金会咨询委员; Polyfollia世界展演艺术团成员; 国际合唱联盟亚太委员会成员; 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合唱比赛艺术总监。
Aida Swenson在“合唱音乐世界谁是谁”一书中有介绍。 她对印度尼西亚音乐事业的个人承诺不仅仅集中在提高儿童合唱发展质量的愿景上。Aida是印度尼西亚乃至国际上合唱音乐不可争辩的品质改变、进步和精力的支柱。

Ludumo Magangane (南非)
- 在祖鲁兰大学学习音乐,主修合唱指挥和音乐史
- “Kwa Thema青年合唱团”创始人兼总监(自1979年起),“Bonisudumo Choristers”的联合创始人兼总监(自1985年起)
- Kwa Thema中央卫理公会合唱团总监
- "Sowetan Massed合唱节”音乐总监(2002-2009)

Michael Barrett (南非)
- Pretoria大学(Tuks)Camerata指挥和音乐系合唱指挥高级讲师
- 他于2005年获得Pretoria大学表演艺术学士学位(优等生),于2008年获得表演艺术学士学位(合唱专业)。他于2008年获得UNISA颁发的高等教育研究生证书(PGCE)和演唱表演证书。
- 2017年,他通过Pretoria大学获得合唱表演音乐博士学位(表演艺术)。
- 他的合唱团赢得了许多国家和国际奖项,以及世界各地的合唱比赛。
- 2017年,Tuks Camerata受邀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合唱研讨会上演出。合唱团发行了三张CD,所有CD均获得了南非音乐奖最佳古典专辑提名。
- 他是活跃的作曲家和编曲家,并定期应邀在国内和国际上举办研讨会并裁判合唱比赛。
- Michael还是南非最大的社区合唱团项目“ Capital Singers”的执行董事兼联合制作人。

Tim Sharp(美国)
- Tim Sharp(BM,MCM,DMA)是美国合唱导演协会(ACDA)的执行理事,他代表国际合唱音乐联合会(IFCM)在美国进行合唱活动。
- 他是活跃的合唱指挥,研究人员和作家,在高等教育,唱片和出版业担任行政职务,从而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在担任 ACDA 负责人之前,Sharp 曾是田纳西州孟菲斯 Rhodes 学院美术系主任,更早前是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Belmont 大学合唱活动总监。
- 他曾主持大学,社区,教堂和儿童合唱团,并继续在美国和国际上担任合唱指挥和临床医生。他已经在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的塔尔萨歌剧院合唱团担任艺术总监/指挥,已经十年。
- 他是剑桥大学 Clare Hall 的终身研究员,拥有音乐学学位,并在南方 Baptist Theological 神学院的教堂音乐学院,Belmont 大学和 Bluefield 学院担任指挥。
AfghanistanOmid Nouri | AlbaniaSuzana Turku | ArgentinaAlejandro Daniel Garavano |
ArmeniaTigran Hekekyan | AustraliaDavid Slater | AustriaHeinz Ferlesch |
AustriaKarl-Gerhard Straßl | BelarusInessa Bodyako | BelgiumLuc Anthonis |
BelgiumJean-Pierre van Avermaet | BeninFelix Nassi | Bosnia-HerzegovinaMladen Matovic |
BotswanaDavid Slater | BrazilHelma Haller | BulgariaTheodora Pavlovitch |
CanadaRobert Cooper | CanadaDon James | CanadaZimfira Poloz |
ChileWaldo Aránguiz Thompson (†) | ChinaGuanghui Chen | ChinaDapeng Meng |
ChinaLingfen Wu | ChinaXiaoBao TIAN | ChinaLi Yang |
China/Hongkong SARRaymond Fu | China/Macao SARLiu Mingyan | Chinese TaipeiJohnny Ku |
ColombiaEdwin Orlando Carrillo |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Luis A. Olivieri | CongoKua Nzambi Toko |
Costa RicaBeverlyn Mora Ramirez | Cote d'IvoirePascal Koua | CroatiaBranko Stark |
CubaMaría Felicia Pérez | Czech RepublicJan Misek | DenmarkSteen Lindholm |
Dominican RepublicFarida Diná | EcuadorManuel Eugenio Auz Sanchez | EstoniaAarne Saluveer |
FinlandKari Turunen | FranceJean Baptiste Bertrand | FranceJacques Vanherle |
GermanyJürgen Budday | GermanyJürgen Faßbender | GibraltarChristian Santos |
Great BritainJoy Hill | Great BritainMat Wright | Great BritainRachel Mason |
GreeceMaria-Emma Meligopoulou | GuatemalaFernando Archila | HungaryLevente Gyöngyösi |
HungaryKatalin Kiss | IcelandThorgerdur Ingólfsdottir | IndiaNeil Herbert Nongkynrih |
IndonesiaAris Sudibyo | IndonesiaAida Simanjuntak Swenson | IranMilad Omranloo |
IrelandBernie Sherlock | IsraelAharon Harlap | ItalyGiovanni Acciai |
JamaicaGregory Simms | JapanKo Matsushita | JapanKenji Otani |
JordanShireen Abu-khader | KazakhstanGulmira Kuttybadamova | KosovoMemli Kelmendi |
LatviaMārtiņš Klišāns | LatviaRomāns Vanags | LithuaniaVytautas Miškinis |
MacedoniaLetka Dimovska Polizova | MalaysiaSusanna Saw | MaltaJohn Galea |
MaltaChristopher Muscat | MexicoGerardo Rábago Palafox | MexicoMarco Antonio Ugalde |
MoroccoAdnane Matrone | MyanmarMoe Naing | NamibiaFanie Dorfling |
NetherlandsJohan Rooze | NetherlandsHans van den Brand | New ZealandKaren L. Grylls |
NigeriaEmeka Nwokedi | NorwayThomas Caplin | NorwayTove Ramlo-Ystad |
PanamaJorge Ledezma Bradley | PeruAbel Gonzales Valenzuela | PhilippinesJonathan Velasco |
PolandBenedykt Blonski | PolandKinga Litowska | PortugalLuis Cipriano |
PortugalMyguel Santos e Castro | Republic of KoreaShin-Hwa Park | RomaniaVoicu Popescu |
RussiaLev Kontorovich | RussiaPavel Pozhigailo | RussiaAlexander Solovyev |
RussiaViktor Zakharchenko | RussiaVladimir Zhivov | SenegalLucien Mendy |
SerbiaVladimir Opacic | SingaporeJennifer Tham | SlovakiaMilan Kolena |
SloveniaKarmina Šilec | South AfricaLudumo Magangane | South AfricaAndré van der Merwe |
SpainOscar Boada | Sri LankaSoundarie David | SwedenChristian Ljunggren (†) |
SwedenFred Sjöberg | SwitzerlandHansruedi Kämpfen | ThailandKhunying Malaival Boonyaratavej |
TogoFelix Adessondji Olufade | TurkeyIlker Ersil | UgandaMichael Eduard Mukisa |
UkraineAnzhela Maslennikova | United Arab EmiratesPhilipp Maier | USAAndré de Quadros |
USAJohn Haberlen | USAT.J. Harper | USAElena Sharkova |
USATimothy W. Sharp | VenezuelaGuntars Gedulis (†) | VenezuelaMaria Guinand |
VietnamChau Ahn Dang |
|
|